您当前的位置:教育频道  >  四川教育
一家老小都捧着手机 小时候的“年味儿”丢了吗?
http://www.newssc.org 】 【 2017-02-04 10:18 】 【来源:四川日报 】
推荐阅读

据新华社北京2月3日新媒体专电(记者 李力可 刘硕 余贤红)在刚刚结束的春节假期里,你是回家团圆走亲访友,挂春联、贴年画、放鞭炮;还是外出旅游,抢微信红包、AR(增强现实)集五福?

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改变了人们过年方式,就在除夕晚上大家拿着手机不亦乐乎地抢红包时,也有网友大呼“年味儿不见了”“我可能过了个假年”。

小时候的年味“丢了”吗?

“二十八把面发、二十九蒸馒头、三十晚上熬一宿。”一首童谣,传唱了中国的传统年俗,在有着古老的农耕文明的神州大地,长久以来,人们随着习俗安排着岁末的劳动。贴上春联,穿上新衣,一家人吃年夜饭,在一片爆竹声中迎来新的一年。

这些年俗构成了中国人对过年的独特记忆,也就是“年味儿”。在成都工作的河南人郭振刚回忆道:“大年初一给父母拜年,写上一副春联贴到门框上,才有过年的喜庆劲儿。”

而如今,过年似乎被融进了一块小小的手机屏幕。置办年货,手机上就能淘遍全球;发压岁钱,微信红包只需要动动手指;门上的“福”字也被“扫”进了支付宝。原来和亲友相隔千山万水,而如今随着交通和通讯的便利,从“天涯”变成了“咫尺”。

同时,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也正在冲淡年味儿。人们再也不需要等到过年才能置办新衣服,吃上平日吃不上的美味佳肴。沈阳市民董丽丽说:“年还是那个年,只不过小时候家境困难,期待的东西多,而只有到过年能得到满足。”

科技进步创造了新年俗

记者发现,虽然许多传统年俗慢慢淡出视线,但年味并没有消失,新的“年味儿”正在新旧年俗的碰撞中迸发。

在手机上抢红包,正是近年来兴起的“年味儿”。微信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,仅大年三十这一天,全国微信红包的收发量便达到142亿个,比去年增长了75。7%;零点前后,微信红包收发达到了每秒76万个。长春市民齐龙说,过去的年俗正在发生变化,连春晚都不怎么关注了,发红包抢红包似乎成为新的年俗。

而去年春节火遍全国的“敬业福”,今年有更多人集齐了。根据支付宝发布的数据,今年共有超过1。6亿人集齐了“五福”,能够分享2亿元现金红包。虽然集齐的人多了,但今年支付宝推出的“扫福字集福卡”却通过AR技术提升了趣味性。

科技进步创造了新年俗,更多的新“年味儿”正从千家万户飘出。

提倡年俗与时俱进

年俗在变,年味并没有淡。“我们其实更想要的是假期,而不是过节的劳累和年龄的增长。”80后长春市民齐龙说。

长春市民刘莹告诉记者,过年变得没有以前那样值得期待,如今过年的意义更多在于能陪陪家人,聊聊积攒了一年的话,用什么形式其实并不重要,只要能跟家人在一起,在哪里过年都会很有意义。

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表示,现在的年味儿并不是变淡了,而是有浓有淡。一方面,放鞭炮、贴年画等传统年俗逐渐消失减弱,尤其是越来越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,导致过年的民俗特色越来越淡。

而另一方面,一些新的年俗正在逐渐形成,比如,过年过节发短信、发微信祝福,抢红包、发送拜年视频等。随着新技术手段的出现,这些更符合现代人欣赏趣味的形式涌现出来,是对于传统年俗的新表达,只要在合理限度内,都是值得提倡的。

施立学说,人们应该提倡年俗与时俱进,多了解当代人的需求,提倡文明、环保的清新过年方式,让合家团圆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新的形式中发扬光大。

原标题:一家老小都捧着手机 小时候的“年味儿”丢了吗?

编辑:郭晓彤
分享按钮
相关新闻